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团队» 食品营养团队»


一、研究方向简介

主要研究营养因子的高效制备技术、营养因子的活性保持技术、营养因子的功能评价和分子作用机理。以营养因子结构解析、量-效关系和作用机理为基础,开发营养因子的高效制备、活性保持、兼具营养与安全的功能食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同时研究传统发酵食品的营养风味及安全问题,以酿造菌种的优选和发酵过程控制为基础,开发传统发酵食品的优良菌种、发酵过程控制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

二、团队简介

团队负责人:
       研究团队由樊振川教授、王春玲教授、侯丽华副教授、程代博士和孟德梅博士5人组成,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拥有功能食品、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发酵工程、食品加工等不同学科专长,在功能因子的高效制备、活性保持及功能食品开发、酿造菌种的优选、发酵过程控制和酿造新工艺等方面成绩显著。团队已培养出博士 8人,硕士生100余人,出站博士后1人,目前在站博士后1名,在研博士生8人,硕士生50余人。
团队成员:
樊振川,教授, 美国奥本大学博士。一直从事食品分子微生物学和营养代谢的研究,完成及在研国家、省部级课题10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
 
王春玲,教授,南开大学博士。一直从事功能食品研发的教学科研工作。致力于功能因子的高效制备、功能评价及产品开发研究十余年,完成及在研国家、省部级课题16项;获省部级奖励6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0余篇,参编著作3部。
 侯丽华,副教授,天津大学博士。一直从事发酵食品的营养风味及安全控制研究。完成及在研国家、省部级课题6项;获省部级奖励5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0余篇,参编著作8部。

三、科研特色

营养因子的高效制备技术、活性保持技术、分子作用机理、营养功能评价和产品研发;传统发酵食品的优良菌种、发酵过程控制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
1.营养因子的高效制备技术:针对天然生物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对食品素材造成的安全性问题,构建生物反应器高强度生产多肽、多糖、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功能因子,研究开发适应工业化规模的连续分离和制备关键技术。
2.营养因子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确定特定营养因子的量效关系,采用毒理学评价方法进行安全性评价,同时对营养因子的构效关系进行研究。探明主要营养因子的生物转化过程、影响功能因子生物活性的因素,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其作用机制。
3.功能食品的生产关键技术研发:根据量效关系,确定产品配方、产品加工技术和相关标准;同时针对多肽、多糖、多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因子在食品体系加工过程中存在的活性保持问题,研究新型有效的营养因子包埋体系,开发保持高活性和良好风味与质地的功能食品的生产技术。
4. 传统发酵食品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以代谢工程理论为基础,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从遗传水平上研究米曲霉、酵母、乳酸菌等传统发酵食品酿造过程中主要功能微生物的作用机制;利用诱变育种、基因组重排等技术建立优良菌种选育平台,选育传统发酵食品优良工业菌种。
5.传统发酵食品发酵过程控制技术:研究传统发酵食品生产过程中潜在有害物产生的种类及生成途径,并建立抑制有害危害物的发酵控制技术,确定关键控制点。研究传统发酵食品从原料、生产到产品的标准化发酵控制技术,开发传统发酵食品的新产品、新工艺。

四、学术水平

研究团队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00多篇;获得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励5项。

五、标志性成果

六、荣誉

* 获奖
(1) “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酱油生产工艺”2008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酱油发酵优良菌种的构建及其机理的研究与开发”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3) “酱油优良发酵菌种的构建与应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获得轻工业联合会优秀奖。
(4) 低盐固态工艺条件下米曲霉3.042和米曲霉RIB40酿造酱油发酵性能的比较,2013年全国调味品行业“安琪酵母抽提物”杯科学技术论文大赛一等奖
(5) 酱油酿造风味菌株T酵母耐盐机理的初步研究,2014年全国调味品行业“安琪酵母抽提物”杯科学技术论文大赛三等奖
* 社会服务意向
1.营养因子的高效制备技术与技术咨询
2.营养因子的活性保持技术与技术咨询
3.功能食品的配方设计、开发与功能评价
4.传统发酵食品的菌种改良、发酵过程控制与技术人员培训
5.传统发酵食品的新产品研发、工艺设计与技术人员培训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程代,电话:022-606912576;E-mail: dcheng@tust.edu.cn

地  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三大街29号天津科技大学逸夫楼334、335